上海,長海醫(yī)院。中大集團董事長徐中大坐在病房的椅子上,看起來頗為憔悴和落寞。深吞一口煙后,徐中大將打火機摔在桌子上,狠狠地說道:不要說我是企業(yè)家!我現在不僅快對企業(yè)失去了控制,連家也沒了!中大集團...
中大集團地處江蘇鹽城市,主營業(yè)務為汽車維修保養(yǎng)設備以及客車的生產和制造。早在2001年,在全國工商聯首次評選的“全國民營企業(yè)50強”中,中大集團曾高居第17位。
中大集團旗下有一家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大國際。大約在兩年多之前,作為最大單一股東兼董事局主席,徐中大竟然因“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資金”被董事會罷免了其董事局主席的職務。此后,這家上市公司也被迫停牌。
2014年4月15日,徐中大在病中接受了《中國機電工業(yè)》的采訪。這一天,也是香港上市公司停牌的第954天。之所以記得這么清楚,是因為在之后的每一天里,徐中大都陷入了煉獄般的煎熬——他根本沒有想到,上市公司的停牌竟然會引起整個集團(包括非上市公司)的資金鏈斷裂,進而將這家當初的明星企業(yè)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過去的954天里,為了拯救企業(yè),徐中大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卻不明顯,只是平添了一身病,其體重也從之前的145公斤急劇減少到111公斤。醫(yī)院的檢測報告顯示,其身體各項主要指標均已低于極值。身體拖垮之外,更讓徐中大心寒的是,自己還和親人們徹底決裂了——他聲稱要將自己的老父親、三弟和四弟一起告上法庭。
“這輩子做過最后悔的事情就是當老板,我已經立下遺囑,后三代不準當老板。”徐中大對《中國機電工業(yè)》說道,“不僅是我,我也希望整個徐氏家族成員全部退出集團管理,讓專業(yè)的職業(yè)經理人來做企業(yè)。”
在我們講述徐中大的故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
中大集團是誰?
徐中大原名徐連國,出生于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1978年,高中剛剛畢業(yè)、年僅16歲的徐中大去了父親徐步俊當廠長的村辦針織廠工作。三年之后,徐中大決定離開這個村辦工廠,獨自進鹽城市闖蕩。他相信,那里有著比村莊和縣城更大的舞臺。
來到鹽城市后,徐中大承包了鹽城公路站車輛修理部,從事自行車、摩托車以及汽車的修理工作。同一時期,為了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徐中大還購買了一臺東風140卡車從事物流工作。其敢闖敢拼、不怕吃苦的企業(yè)家精神從那時起就可見一斑。
徐中大遭遇的人生第一道坎是在1989年。據其介紹,當時他的一個業(yè)務是銷售經過修理的二手汽車。然而,在當時情況下,他卻被 以“投機倒把”的罪名拘留審查、關押長達半年之久。在此期間,其體重從180斤驟減至90斤、致使下肢癱瘓達兩年之久。
徐中大被拘留審查時,其三弟徐連寬正在鹽城城區(qū)公安局保安公司、刑警隊開車,其四弟徐仕則在城區(qū)公安局東閘派出所開車,兩人都因此事受到牽連而被辭退。此后,兩人都先后投奔了徐中大,和其一起從事車輛的維修工作。當時,徐中大做夢或許都想不到,日后自己竟然會和這兩個親兄弟反目。
汽車噴漆烤漆房是汽車修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設備。在那個年代,幾乎全部烤漆房都是進口,一臺價格甚至高達80萬元。在從事汽車修理的過程中,徐中大意識到,生產國產的烤漆房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有了自己前期積累的經驗以及兄弟們的幫忙,1992年中大牌烤漆房投放市場,一炮打響,當年實現銷售收入四千多萬元,稅前利潤1644萬元。1994年,徐中大整合自己旗下資產,組建了中大工業(yè)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大集團),徐中大任董事長,三弟徐連寬任總裁。此后,中大集團進入了長達十年的高速發(fā)展時期。
2001年,在全國工商聯首次評選的“全國民營企業(yè)50強”中,中大集團高居第17位。同年,中大集團汽保業(yè)務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江蘇民營企業(yè)。
除了汽保業(yè)務之外,中大集團被外界熟知還因為其傳統以及新能源客車業(yè)務。2003年開始,中大先后收購兼并鹽城中威、北京燕京、四川峨眉、上海光輝、南京金陵等客車制造廠,進軍客車制造領域。同時,大力投入純電動客車的研發(fā)。“我十分看好新能源客車的前景,并購傳統客車企業(yè)也是為了獲得新能源客車的生產資質。”
據徐中大介紹,到2010年9月,中大集團埋頭研發(fā)十多年之久的純電動客車終于取得了重大進展。其生產的純電動客車成功服務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至今運營狀態(tài)良好。那時候,一切看起來都那么美好。徐中大預計,其新能源客車離產業(yè)化生產不遠了。而一旦產業(yè)化成功,中大集團或許就借此一躍而成為民營企業(yè)中的巨擘。
香港上市公司事件
風起于青萍之末。徐中大卻遲遲未能察覺,而終至釀成風暴。
2011年10月2日,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大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發(fā)布了一條令人震驚的公告:董事會以多數票通過免除徐連國(徐中大)先生董事局主席以及徐連寬先生副主席兼行政總裁職務,即時生效。
中大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14日,注冊地為百慕大。至徐中大被罷免時,股本108725.83萬股港幣。其中中大BVI有限公司占股28%,中大集團副董事長張玉清持股3.4%,公眾持股68.6%.而中大BVI有限公司則由徐中大、徐連寬兩兄弟控股,分別占股57.22%、42.78%.
按理說,中大國際是徐中大和徐連寬兄弟倆人一起創(chuàng)辦的。二人仍然是公司的最大股東,也分別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和行政總裁。那么,二人為何又會被董事會罷免呢?
造成這一事件的直接導火索就是“1.5億元存款事件”。原來,2011年9月5日,中大國際就發(fā)布了大意如下的公告:公司曾經將一筆1.5億元的存款存于深圳一家銀行,目的是償還中大國際的外匯借款。當時,董事會要求徐中大和徐連寬兄弟倆負責監(jiān)管及處理購買外匯和償還貸款事務。然而,截止2011年8月底,該轉賬尚未執(zhí)行。于是,董事會作出了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暫停徐中大和徐連寬作為本公司執(zhí)行董事身份的決議。
換句話說,中大國際董事會其實是懷疑大股東徐中大和徐連寬未經允許擅自挪用了上市公司的資金。對此,徐中大給出的解答則是:“這1.5億元集團分文未用。”據徐中大介紹,這一事件曾引發(fā)了一場訴訟,最終以對方撤訴而不了了之。
徐中大懷疑這一事件和中大集團前副董事長張玉清有關系。張玉清,同樣是江蘇鹽城人,曾任燕舞電器副總裁。早在1994年中大集團成立之時,張玉清就成為了集團決策委員會委員,負責資本運作。
據徐中大介紹,中大國際的上市基本都是由張玉清來運作的。上市后,張玉清在中大國際任董事局副主席,所有重大決策、財務賬目、資本運作、年度業(yè)績審計報告、各類法律文件、公告等都由張先簽字確認,再報集團董事局主席徐中大簽字執(zhí)行。
如今,在中大集團的官網上仍然可以看到一篇名為《香港中大內亂的真實起因》的文章。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尤其是此次以張為首的香港利益團伙所提出的1.5億的問題,實際上就是預先設計的圈套,目的就是逼迫集團主席、總裁允許將其個人運作的南京中大青山項目裝入香港上市公司,方便其融資、貸款等謀私行動,以最終出賣中大,侵占集團資產。”
文中所說的南京中大青山項目是指中大集團與湖北?登嗌侥茉囱芯克芮嗌接2009年9月29日成立的南京中大青山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其中,中大集團和曹青山各以貨幣出資4000萬元和6000萬元,分別占有40%和60%的股權,法定代表人則為張玉清。
據徐中大稱,多年來中大集團已經為此公司累計投入了幾千萬元,產出卻很少。徐中大認為這一合資公司前景渺茫,張玉清則持相反意見。在1.5億元事件爆發(fā)前,張玉清希望中大集團能夠為該公司提供1000萬的抵押貸款擔保,以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然而,這一請求卻被總裁徐連寬拒絕了。徐中大懷疑,這就是張玉清“策劃”1.5億元事件的直接導火索。
在此事件中當事人若能有所感悟,那其中重要的一條可能就是,企業(yè)要比想象中脆弱。徐中大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1.5億元事件爆發(fā)后,內地銀行竟然紛紛停止了對中大集團的貸款,其現金流驟然被斬斷。徐中大更沒有想到的是,當集團深處危機之中時,他和他的父親以及兄弟們不但未能同舟共濟、渡過難關,反而從此走上了徹底決裂的道路。
家族矛盾爆發(fā)
在中大集團的徐氏家族里,除了徐中大之外,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其三弟徐連寬。中大集團成立伊始,徐連寬就擔任中大集團的總裁。
據徐中大介紹,危機出現前,徐連寬和他在對企業(yè)的管理上就有分歧。在徐中大看來,中大集團有著一套自己的本土管理方式。而徐連寬的管理理念則比較偏西方——徐連寬先后在哈佛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長江商學院、中歐商學院等多所院校讀MBA,并拿到了兩個碩士學位證書。“徐連寬學了很多西式管理,但這些不符合中大的實際情況。”徐中大如是說道。
除了管理理念的差異之外,家族企業(yè)不可化解的矛盾通常還由戰(zhàn)略而起,中大也不例外。在中大的發(fā)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轉折點就是上馬客車及新能源客車項目。2003年開始,中大先后收購鹽城中威、北京燕京、四川峨眉、上海光輝、南京金陵等客車制造廠,進而獲得了新能源客車的各類生產資質。
據徐中大介紹,彼時,在家族成員看來,新能源客車前期研發(fā)投入巨大,中大現有的汽保業(yè)務很可能無法對其提供足夠的支撐。因此,家族成員并不贊成中大上馬該項目。然而,徐中大卻堅信新能源客車有著廣闊的未來。最終,徐中大力排眾議,全力發(fā)展新能源客車業(yè)務。
據其介紹,在2003到2013年的十年里,中大集團累計在新能源客車上的研發(fā)投入高達11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中大集團的貸款也多是在此期間、由此項目而形成。在外界看來,這或許也正是其資金鏈如此脆弱的最大原因。“中大集團生是為新能源而生,死也要為新能源而死!”徐中大激動地表示。
據中大集團一名老員工告訴《中國機電工業(yè)》,在香港上市公司停牌事件之前,徐中大在中大集團的話語權一直很強,重大決策都是由其最終拍板。“徐連寬雖是集團總裁,但發(fā)言一般都不超過三句。”
集團資金鏈斷裂后,徐氏家族成員在戰(zhàn)略和管理上的分歧被進一步放大,徐中大的話語權較過去也有了削弱。據《汽車商業(yè)評論》報道,徐中大在一次會議上直言:“面對困難和危機,集團高層有人若無其事、與己無關,甚至故意回避、逃避、躲避、怕擔當……各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自己的一本賬,集團的管理形成了真空,職工比喻集團是三個老板、三駕馬車,各吹各的號、各拉各的調,形成了集團管理的危機。”(“三個老板”指徐中大、三弟徐連寬和張玉清)
危機出現后,心灰意冷的徐氏兄弟最終決定出售新能源客車項目。而也就是在這次出售中,徐中大和徐連寬兄弟倆的矛盾和不信任被進一步放大。
據徐中大介紹,他曾經聯系了一家國外的世界500強企業(yè),對方愿意高價接手該項目,他還曾聯系了一家國內的金融巨頭,對方愿意領投該項目。然而,這兩個項目都被其三弟徐連寬否決了。據了解,在這期間,徐連寬也和國內外多家企業(yè)談判,而其談好的提案也都被徐中大否決。
就當兄弟倆僵持不下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使局面突然有了轉機。據徐中大描述,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我是誰嗎?”
2012年5月,一個衣著光鮮的人突然來到徐中大的辦公室,如是問道。
“不知道。”徐中大答道。
“你再想想,當年……”來人如此說道。
“哦,原來是你!”徐中大突然想了起來。
據徐中大稱,來人名叫徐耀群,是自己的一個遠房本家兄弟。徐耀群旗下有一家名叫創(chuàng)益能源的公司,從事煤炭等資源的開發(fā)和銷售。此次,或許是為了抄底中大,也或許是為了彌補自己在制造業(yè)板塊的空白,徐耀群主動找到徐中大洽談合作一事。
有了本家兄弟這一層關系,徐耀群很快贏得了徐中大和徐連寬的共同信任。徐中大還特意給徐耀群寫了一個《委托書》,委托其行使徐中大在中大工業(yè)集團公司的一切權力。
2012年11月27日,中大集團在集團辦公樓六樓召開了以公司重組為議題的股東大會。經與會股東商議,一致通過了以下決議:
1.徐耀群擔任中大集團法人代表、董事長。
2.重組后,徐耀群旗下江蘇創(chuàng)益能源出資5000萬現金,將持有中大集團50%股份。
3.鑒于創(chuàng)益能源已經支付1000萬元的定金,該重組方案正式生效。
經過了長期的停產和高層內斗,彼時,或許所有人都認為,中大集團終于要翻開新的篇章了,沒有人會想到,這次看似轉機的事件日后卻將中大拖入了更大的泥沼中去。
徐耀群擔任董事長后,分別任命徐中大的父親徐步俊為公司副董事長、任命其三弟徐連寬為總裁、任命其四弟徐仕為常務副總裁,而徐中大本人則成為了集團的名譽董事長。
轉眼間,2012年的年底就到了。中大集團的生產還沒有恢復、員工更是長達一年多未能獲得報酬。這個春節(jié)對于所有中大員工和高層來說,都必將是一個難過的年關。
對于徐中大來說,過去幾十年里,他都是和父親、弟弟等親人們一起吃年夜飯,從無例外。2012年的除夕夜,徐中大選擇一個人在北京度過。那時候,他和親人之間的關系已經出現了裂痕。用他的話說,這個年夜飯他不愿意和親人們一起吃。另外,他還希望徐耀群等人看到員工們是如何艱難過年、進而能夠盡快出資恢復生產。
然而,據徐中大稱,徐耀群一直未能履行協議、兌現承諾,集團的狀況也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危重。2013年6月30日晚,距離凌晨還有5個小時、4個小時、3個小時……徐中大說他一直在默默的倒計時。凌晨一到,徐中大開始給徐耀群寫一份《撤銷委托書》的文件——由于出資額沒能到位,他決定撤銷徐耀群董事長的職位。
此時此刻,由于徐耀群已經墊付了一定的資金,而徐中大又要收回委托其董事長的職位,雙方的矛盾迅速被激化。另外,徐中大還懷疑,徐耀群正在聯合父親徐步俊、三弟徐連寬、四弟徐仕一起來對抗他。
2014年3月12日上午,據徐中大介紹,徐仕、徐耀群、徐連寬等人“強行霸占了集團辦公室”。此后,徐中大身體不堪重負、不得不住院休養(yǎng)。3月14日,徐中大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了一篇名為《熱烈祝賀、不法成功》的文章,發(fā)泄自己對親人們的不滿。
在其下面署名為徐耀群的人(未經核實是否為本人)多次留言。其中一條留言是這樣的:“請問你什么叫不法分子?真心幫助你的人、你的親生父親、一娘生的兩位弟弟是不法分子嗎?再請問,你告政府、告父親、告弟弟、告股東、掩耳盜鈴報警,你是什么分子?你不召集股東會,不開董事會、監(jiān)事會,就罷免董事長、總裁等管理層人員的職位,合法嗎?……”
還有一條留言是這樣的:“你不同意創(chuàng)益重組,只代表你個人股權的部份,或者你把創(chuàng)益預支的幫中大發(fā)陳欠工資的、打樣車的、盡調審計的款項3100萬,銀行擔保的1.9億還了,我不要損失,馬上讓創(chuàng)益撤出……”
中大未來
在外界看來,中大集團走到今天這一步,不僅僅是因為家族式管理的弊端,背后還有一個不同于一般家族企業(yè)的因素:內部成員股權不清晰!
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還要從1995年說起。彼時,徐中大想帶領中大集團在香港上市。然而,在此之前,江蘇省還沒有民營企業(yè)在港上市的先例,地方政府和香港方面對此都缺乏經驗。據徐中大回憶,為了能夠上市,當時香港方面需要政府出具的中大集團股權證明。
于是,1996年鹽城市委常委召開了會議,來確定中大集團的股權結構。在當年市委常委第8期會議紀要中如此寫道:“會議認為,對中大集團資產權屬界定,必須考慮以下因素:一、中大集團的前身是徐中大承包(租賃)的新洋鄉(xiāng)鄉(xiāng)辦集體企業(yè)。二、中大集團近幾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徐中大、徐連寬及其家人在其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中大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關鍵性作用……”
最終,該會議確定在中大集團的股權結構中,徐中大、徐連寬共占股52.64%,職工共享股42.36%,政府占股5%.就這一結果,政府征求了中大集團的意見。中大集團在給政府的回復中寫道:“我們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從進一步有利加快中大發(fā)展和國際發(fā)行股票進程需要,原則同意市里對中大集團產權界定的結論。”
此后在2001年,中大集團也如愿成為了江蘇首家在香港主板市場上市的民營企業(yè)。那時,徐中大或許沒有想到,這份助其成功上市的股權界定竟也成了日后矛盾的集中爆發(fā)點——在這份股權界定中,只寫著徐中大、徐連寬共占股52.64%,卻沒有明確標明各自具體的占股比例!
在過去,伴隨著中大的快速發(fā)展,兄弟倆對此都沒有太多意見。然而,當危機爆發(fā)后,兄弟倆對話語權、控制權和現實利益的爭奪逐漸呈現出白熱化狀態(tài),這一矛盾也就被迅速激化。
徐連寬在接受《中國汽車報》采訪時說道:“兩個人的股份在一起是52.64%,那就是一人一半,不存在什么爭議。”而徐中大則堅持認為自己理應是單一最大股東。“如果是一半一半,那我的地位就受到了威脅。作為創(chuàng)始人,我的股份一定要比徐連寬多,哪怕只多0.01個百分點!”
按照這樣的股權結構,徐中大和徐連寬都是大股東,重組和改革都需要兩人同時同意才行。也就是這個原因,之前雙方才有權利否決對方提出的重組方案。據了解,目前雙方在這一問題上陷入了僵局,彼此互不相讓,中大的重組和改革也就遲遲無法推進。
然而,留給中大集團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中大集團的核心資產之一就是客車及新能源客車的生產資質和能力。據了解,中大的客車停產已經快兩年了,中大集團也瀕臨破產的邊緣。而工信部等國家相關部門有明文規(guī)定,企業(yè)如果一旦破產或進入破產程序,亦或是長期年銷量低于一定標準,其各類生產資質也將被注銷。
在徐中大看來,要挽救中大集團于如此危局,必須當地政府出面。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中大集團的事并不全是徐氏一族的“家事”。有些事,比如關于股權界定的事,政府當年就“斷過”。因此徐中大希望已經進駐中大集團的政府工作組,在協調各方關系的基礎上能牽頭開好“三個會”:其一是項目推進專題會。徐中大堅信自己的新能源客車技術世界領先,只要政府組織召開一個項目推介會,中大集團必能在發(fā)展中起死回生。第二,是政府協調專題會。徐中大希望政府能夠出手,重新調取曾經的股權認定等資料、協調好審計機構等各方,為明確他和徐連寬的持股比例打下基礎。第三,金融司法專題會。在徐中大看來,他和他兄弟之間的股權結構明晰還需要通過司法途徑化解矛盾。
盡管已經處于如此困境,但展望未來,徐中大對中大集團仍然充滿信心,他認為,只要以國家批準的新能源客車項目為抓手,邀約國內外有遠見卓識、有強烈愿望、有強大實力的企業(yè)巨頭并購重組,徹底廢除家族式管理,切實實現股權社會化,完全由職業(yè)經理人運作,真正建立起中國式的人性化的現代企業(yè),相信中大集團一定還能夠起死回生、再創(chuàng)輝煌。然而,經歷了這么多事情,他對于“老板”這個看似光鮮的身份也有了重新的審視。他說:“我這輩子做過最后悔的事情就是當老板,我已經立下遺囑,后三代不準當老板。”
(原標題:中大集團困局:創(chuàng)始人遺囑“后三代不準當老板”)
知識技能實戰(zhàn)類課程
戰(zhàn)略與規(guī)劃
企業(yè)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和創(chuàng)新管理
技術路線、技術平臺與產品平臺規(guī)劃
組織管理
管理者的創(chuàng)新領導力
體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發(fā)體系
產品創(chuàng)新研發(fā)流程與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產品經理技能修煉
研發(fā)項目管理
產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
系統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
創(chuàng)新工作坊
產品創(chuàng)新工作坊(四課程,詳見下表)
職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工作坊
創(chuàng)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
關鍵實踐
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
質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
敏捷研發(fā)項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創(chuàng)新-互聯網時代的最佳創(chuàng)新實踐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
《低碳經濟下的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
《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