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培訓來制造“場”
我們先看看,云端的超級后臺取代了什么。
第一,取代了大部分培訓內容的調研工作。傳統(tǒng)培訓內容基于勝任力,基于崗位,基于績效,通過這三類分析,一是可以獲得培訓的內容,二是可以分析出培訓的需求。但是,培訓內容最終會沉淀為知識(我們定義的,包括行為模板的廣義知識),另外,云端技術使得員工(團隊、組織)可以自由調用知識,需求分析變得不重要。
第二,取代了大部分培訓內容的梳理工作。傳統(tǒng)操作是,當培訓管理部門明確了培訓的內容,就會進行體系化的梳理,加以合適的形式,開發(fā)出課程。但云端技術是在知識上傳時就實現(xiàn)整理,整個體系就是整整齊齊的“干貨”,而且還是組織內統(tǒng)一的管理語言。
第三,取代了大部分培訓內容的教學工作。傳統(tǒng)操作是,培訓部門開發(fā)出了課程,要自己組織實施。但這個過程實際上非常痛苦,因為,統(tǒng)一教學必須要提取培訓需求上的“交集”,但在組織越來越表現(xiàn)出無邊界特征時,每個人的需求都是高度個性化的。所以,你會看到現(xiàn)在培訓部門組織的課程越來越不受待見。有了超級后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助選擇就可以實現(xiàn)高度定制化。
有了云端技術打造的超級后臺,傳統(tǒng)的培訓工作大多被取代了。但是,人與云端的交流(上傳、下載知識)或者人與人在線上實現(xiàn)的交流(共同維基)真的可以取代線下的交流嗎?
野中郁次郎的知識管理體系中,Ba是一個重要的部分,這來源于日本的一個哲學詞匯,既是指物理的場所,如辦公室、會議室等,又是指虛擬的場所,如電子郵件、線上論壇等。這個習慣被國內翻譯為“場”的詞匯,被野中定義為“知識共享、創(chuàng)造和利用的環(huán)境”。他進一步指出,知識的社會化、外化、組合化和內化對應了源發(fā)場(OriginatingBa)、對話場(DialoguingBa)、系統(tǒng)場(SystemizingBa)和實踐場(ExercisingBa)。也就是說,這些不同的“場”是知識能否實現(xiàn)有效傳遞、整合、優(yōu)化,并最終形成組織能力的基礎。
所以,培訓職能不再是傳遞知識本身,而變成了制造出“場”來加速知識的傳遞。在超級后臺的模式下,培訓工作并不會被“刪除”,反而會出現(xiàn)升級。主要有兩點理由:
其一,線下傳遞知識上的效率一定不會高于線上,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卻更加直觀,更加感性,更能夠激發(fā)雙方的思考。這種線下深度社交的“紅利”是線上無法給予的。好比你在線上購物,永遠無法體會在線下購物那種“體驗感”。
其二,無論企業(yè)建立了多么強大的超級后臺,仍然需要一定的形式讓員工將后臺上的知識和能力模板“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道理很簡單,云端的內容(知識和能力模板)大多不可能直接遷移到工作情境中,始終需要“人”來運用。
培訓的痛點與進化
培訓部門或企業(yè)大學的未來應該是知識管理部門,他們不應該盯住如何培養(yǎng)人,而是應該盯住如何管理知識。有人才不一定有組織能力,但有組織知識一定有組織能力。
當前,在很多企業(yè),培訓實際上已經(jīng)舉步維艱,內容難以捕捉,教學形式陳舊,效果難以對接實踐……但是,大多的HR仍然習慣就培訓來談培訓,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上述問題,但沒有觸及到根源——培訓的功能已經(jīng)不同了,不是要培訓人才,而是要制造“場”。
還好,一部分先鋒HR們似乎感知到了用戶的痛點,開始推動培訓進化。主要有兩大趨勢:
其一,制造對話場和系統(tǒng)場。當前,知識高速迭代,只有極少數(shù)課程能夠由一個知識權威來教學,而且能進行這種教學的都必然是最頂尖的培訓
講師,價格不菲。而達不到這種要求的
講師,有幾種歸宿:繼續(xù)做雞血培訓的講師,將被微信、微博上的心靈雞湯取代;進行基礎教學(如員工職業(yè)化
課程)的講師,將被外部云端上的視頻取代,僅僅存在的,價格也會被殺至底線,甚至底線以下。
這種形勢下,除了請到頂級講師,制造對話場和系統(tǒng)場,借助學員之間的相互刺激來進行知識迭代是最有效的辦法。攜程大學將他們要探索的業(yè)務領域都包裝成微課題,通過跨部門“行動學習”來解決,學員的跨界使得行動學習團隊內創(chuàng)意十足,學員相互刺激、進步神速。另外,越來越火的“私人董事會”和“管理工作坊”實際上也是在利用組員之間的相互啟發(fā)來傳遞知識。前者由總裁教練發(fā)動企業(yè)主相互討論、啟發(fā);后者由優(yōu)秀的咨詢師帶領
企業(yè)管理層一起分析、討論尋找咨詢的解決方案。這些形式的互動后,如果能夠將知識上傳到云端,自然是做強超級后臺的有效支持。
其二,制造實踐場。培訓工作以前的痛點一直是不能直接對接實踐,但不能在實踐中檢驗的知識就不會被內化,不能沉淀為組織的記憶。簡單說,就是知識不用記不住。那么,培訓工作就需要制造“實踐場”。所以,“企業(yè)劇場”這種培訓模式才會受到熱捧,這種模式用云端上的“關鍵情境”進行組合,模擬出不同的員工角色需要經(jīng)歷的工作情境,并且還在這一過程中加入了基于云端的行動學習,讓學員運用云端的已有知識去探索新的領域,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行動學習并不完全是一個實踐場,雖然讓學員投入到利用知識分析問題的項目中,但由于這種實踐更多是一種虛擬的嘗試,學員并未進入實踐的狀態(tài),內化知識的效果并不一定足夠好。所以,我在為企業(yè)進行行動學習項目的指導時,往往建議他們加入一個“實踐對話”的環(huán)節(jié),即將成果報告向實踐部門匯報,共同商量出落地方案,并一起推動實施。